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班上流行的“死亡游戏”,怎么阻止孩子别玩?最好的答案是这个……

30 人参与  2024年12月19日 06:30  分类 : 百科  评论

你们听说过“死亡游戏”吗?

那天办公室小伙伴问我,我还一脸懵,还以为只是某种游戏。

没成想是真“死亡”游戏。

这个所谓的“游戏”也被孩子们称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

一人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其他人用力按胸口,也有搭配捂嘴的,让体验的人快速达到窒息缺氧的状态。

根据网上部分体验的孩子所说,窒息昏厥的几秒会产生幻觉像放电影,像走马灯,能看到自己的童年一幕幕……

医学角度讲,窒息缺氧对大脑和心脏的影响都是不可逆的,轻者头晕眼花,重则昏迷,如果时间长了会导致大脑功能的永久性损伤,甚至死亡。

PART.

01

那为什么像“死亡游戏”这么危险的行为,却有这么多孩子跃跃欲试?

因为,人一旦在群体中,就很容易停止思考。

这就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去个性化。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延格提出的,说的就是在群体行为中自我责任意识的降低对群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从而做出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做出的行为。

你让一个孩子去玩这种死亡游戏,他可能会不感兴趣或者不敢,谁会拿生命开玩笑?

但当一群人都玩的时候,事情就会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平常看着老实巴交的孩子放学后会打群架,会抽烟、喝酒,甚至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

为什么暑假父母反反复复告诫了无数次不要去河里游泳,但总有孩子三五成群一起下河。

因为在一些“去个性化”的场景下,很多孩子都会暂停思考,更看不到结果的危害。

最后,悔之晚矣。

这些情况,考验的就是孩子到底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没有拒绝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有没有坚持做自己的主心力?

我们总是急着培养孩子各项“显性”能力,希望他们学习更好、更聪明、更有出息,却常常忽略了最底层的思考力!

一个没有独立思考力的孩子,往近了说没有自己的主见,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

往远了说,不管是交朋友还是谈恋爱,更容易所托非人、遇人不淑。

就像之前聊过的“毒友谊”、“恋爱脑”,陷入亲密关系的漩涡中,轻易被人PUA。

在这个信息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尤其是在大数据的算法下,信息茧房裹挟我们每一个人。

比起各种才艺兴趣,比起分数成绩,我觉得CC他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能力是逻辑判断、辨别真伪、延展思考的能力。

这些才决定着一个孩子将来能到达的上限。

PART.

02

那该怎么培养孩子甄别思考的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 养成“凡事思考一下”的习惯。

一个最简单的办法,不论是身边的小事,还是社会上的大事,都多跟孩子去探讨。

1、和同学、朋友发生冲突时

之前CC有一个朋友,比她大几岁,玩起来特别有新意,CC特别喜欢跟在人家后面玩。

但那个孩子有点强势,总喜欢拿“不带你玩”来压别的孩子听她的。

有几次因为CC不愿意听她的,而是希望大家轮流玩,这个孩子就不搭理CC了,还撺掇另外几个平时一起玩的女孩,不带CC玩了。

当时CC又生气又伤心,也会自我怀疑,是不是该听她的。

当时我就问了CC几个问题:

“你觉得是她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

“她为什么总威胁别人?”

“她能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

“你为什么喜欢跟那个姐姐一起玩”

“她威胁你,孤立你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呢?”

“你能做什么”

这些问题既能加深孩子的思考,又能锻炼孩子的表达。

帮助孩子理性看待朋友,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能当朋友的,并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是友好的。

其实孩子平常的很多问题,都挺适合一起讨论的。

这些事儿如果你不问,孩子思考面对冲突该如何解决的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但如果问了,就是一场生动的复盘。

他就会知道,别人的话是什么意思、我该不该盲目听从、我可不可以坚持自己的选择…

2、孩子遇到了不好的评价和恶意评判时

之前我带CC& DD下楼玩,遇见小区一个老大爷,是位退休老师。

他看见DD就夸,DD这脑袋一看就聪明,这种窄长头型的孩子都聪明。

我刚想笑笑敷衍下就走,但CC却走了心,追着认真发问,那我呢?

还没等我拦,老大爷就脱口而出了“你没你弟弟聪明,圆脑袋的头型没有这种长脑袋的聪明。”

CC立马眼圈子就红了,我赶紧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嘴边脱口而出的安慰就是“你也聪明,你跟DD一样,都很聪明。”

显然,CC并不领情,她很介意老大爷说她没DD聪明这件事,也很介意头型聪明论。

回家我就问她:

“你觉得老爷爷说的对吗?”

“头型跟聪明不聪明有关系吗?”

“一个人聪不聪明就能说明他是否优秀吗?”

我们需要 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也需要告诉他如何判断对和错,让他们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和能力。

同时,鼓励孩子多表达“我”的观点,给孩子说服你的机会。

毕竟,思辨,思辨,除了思,还要去辨。

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准确地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别人的能力。

3、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

智能化时代,大数据把每一个人的喜好都拿捏的死死的。在互联网的算法逻辑下,我们都不同程度的困在“信息茧房”里。

就今年“秦朗作业本”、“姜萍”、“瑞士卷”等网络信息真真假假……

当“眼”见都不一定为实,当我们每一个人看到的、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单一、片面, 很多人思想也越来越局限,甚至是偏执。

孩子的独立、批判性的思维就更可贵。

跟孩子就某一个事件进行讨论,就是引导他走出信息茧房,多角度看问题的最好机会。

我记得CC思辨课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狐狸先生找老鼠牙医看牙,但是嘴巴却被黏住了。

狐狸先生说:老鼠医生太坏了!自己去看牙,却被医生把嘴巴粘住了,我好不容易才张开,流了好多血。

但老鼠牙医却说:是因为狐狸先生“开玩笑”,在我看牙的时候,他闭上嘴巴咬住了我,我害怕才这样做的。

你看,立场不同,观点必然不同。

如果我们只站一个角度看问题,对于事情的看法也会很片面。

所以两个阵营去辩论的过程中,孩子就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件,不要盲目听信一方言论,而要全方位思考的道理。

分享一些CC思辨课上供孩子们讨论的话题:

讨论新闻时事也是很好的方式。

比如开头提到的死亡游戏,还比如网络上的热点新闻,都可以作为很好的讨论话题。

这次的死亡游戏,我就跟CC聊:

尝试的代价是什么?为了几秒的爽感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是否是你可以承受的?

我们能承受的底线:任何让我们失去意识、失去对身体控制的东西,都不能碰。

除了这个游戏,还有喝酒到断片,以及du品。 ‍‍‍‍‍‍‍‍‍‍‍‍‍‍

为什么明知道是危险、是坏事,还有孩子要试?或是猎奇?或是从众,或是证明自己不怂?

我们可以传授的三观:你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通过做危险事情才能合的群,通常不是什么好群,不合也罢。

当然了,探讨的过程,孩子的想法很可能不成熟、甚至错误,也不必纠正。

只要持续去思考,习惯去思考,孩子自然会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价值观。

无论什么事情,千万不要一股脑地抛出各种大道理。

毕竟讨论只是开始,刺激孩子求知欲、思考意愿才是最重要的。

-End-

PS:下周安排了一场对话,关于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如何培养。

如果把生命线拉到无限长,而非眼前的十年八年,我甚至觉得这是比成绩影响更深远、更重要的能力。

有兴趣的,先预约哦~

《 奥运会上这一幕,让我彻底看清,孩子这项能力一定要趁早培养!缺它,最容易被骗 》

《 万万没想到!最好的朋友却成了霸凌女儿的第一人 》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来源:https://gongdigou.com.cn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1270.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页| 泰国佛牌| 符咒大全| 三僚风水| 茅山医术| 备案号:粤ICP备2023105124号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