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佛牌 » 正文

我们的企业,现在最缺什么?

1 人参与  2024年12月22日 12:00  分类 : 泰国佛牌  评论
我们的企业,现在最缺什么?

乘坐京沪高铁,至山东、江苏段,沿途一些车站月台上或者车站里,会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正中位置有一句广告语:" 我们生产凝聚力 ",下角是企业名称,叫中国联合水泥。

中国联合水泥公司隶属中国建材集团。2000 年的时候,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叫作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简称中新集团。以规模论,在当时中央国资委所辖二百家企业里,排名近乎垫底。所以,相较其它央企,中新集团有更为强烈的做大规模的愿望。

而整合、重组全国的水泥行业,便成为中新建材的突破口。中联水泥是整合水泥行业的先头部队,也是后来中国建材核心业务水泥板块的主力军。

前几年已经退休的知名企业家宋志平,由当时的上市国企北新建材升任中新建材董事长,领导和推动了这场全行业并购重组,直到中国建材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领导者。

重组、并购众多地方水泥企业的动作,基本以国有资产划拨和承债式收购的方式为先,管理整合紧随其后。地方国企变成了央企,产权体制、管理机制变了,但并不等于顺理成章就会全国一盘棋。

因为,人没有变,相对落后的观念没有变。

五湖四海的地方国企整合到一起,既可能四海一家成为价值观一致、番号不同的集团企业,也可以是换汤不换药、各自为政的乌合之众。五湖四海之后,或四海一家,或四分五裂,两种结果必有其一。

我和同事承接了中联水泥的顾问工作,选择了从企业文化入手。先是进入了位于山东枣庄滕州的鲁南水泥,然后是江苏徐州的巨龙水泥。这是当时中联水泥的两家核心企业,也是由地方国企转为央企。我们的工作十分顺利。一期顾问项目结束前,鲁南水泥的董事长希望我们能够为企业创作一句公司口号。

因为一期的顾问项目是企业文化,所以,最终就讨论出 " 我们生产凝聚力 " 这句话。内圣外王,又暗合了水泥的特性与全国行业重组的愿景,大家都拍案叫绝。

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建材成为了全球水泥行业的领导者。历久弥新,这句公司口号也成为经典。

重温这个案例的原因在于,当下所有人的关切,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是中国企业怎样走出困境。因为,这关乎着大家的饭碗,以及生老病死。关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济学家说,要保护民营企业家,要让房地产再次顶起支柱产业的大任,要提振证券市场,刺激内需,增加内循环。

企业家则忙于降本增效、忙于出海、忙于资金链 ...... 似乎都是对的,又似乎都治标不治本,无论哪个办法都只是一片止痛药,只换来片刻舒缓。楼市、股市需要提振,根本还在提振人心。

想起我前一段时间写过的一篇文章,温故知新关于改革的。

文章里的核心思考总是挥之不去,动辄便又浮现在脑子里。那篇文章涉及到环境认识,谈到拼多多市值相当于 5 个京东的背后逻辑。拼多多由北京五环之外进入到二环之内,那是拼多多的本事。

消费降级,则肯定是老百姓或有燃眉之急,或有后顾之忧。完全从消费的角度认识,拼多多与白牌产品没有让消费者 " 再回到从前 " 的力量。它们的狂飙突进与日渐流行,只是满足了消费者 " 再回到从前 " 的需求。但是,这不是市场进步。

而真正需要 " 再回到从前 " 的,是一如既往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在那篇文章里的核心思考。

大道无术,也许我们可以用简洁的断代思维,把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划分成几个阶段,去认识我们的企业进步。从而,判断在当下这个长周期市场低谷的应对之策。

2019 年,秦朔写过一篇 " 中国商界进入拼人时代 " 的文章。内容很好,标题表述不够准确。为什么呢?

因为,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提高效率、企业进步,以及全球化环境下的国力加强,贯穿企业发展的唯一主线,一以贯之,始终是在拼人,并非今天才开始。客观上,也是应了 " 得人心者得天下 " 的古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其实一直在拼人。拼人既是企业进步规律,也是中国国情。拼人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因为要拼人,所以要改革。这是发展的基本逻辑。拼人,是企业兴衰的关键抓手。

中国企业拼人的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十几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把这段时间定义为拼魄力的阶段。

1978 年,中国人口总数 9.63 亿,农村人口 7.9 亿。城市人口中,有两千万待业青年,以及源源不断从农村这个 "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 之后需要回城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源源不断的高中毕业生。

这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厂长负责制,以及鼓励支持个体工商户、乡镇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诞生。

所以,产生了小岗村,产生了马胜利、步鑫生,也产生了鲁冠球、宗庆后。当然,还有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等等。

实现四个现代化和 "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的愿景,对人民的激励是简洁、高效的。经历过人民公社、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农民与工人,终于松绑了。被激发出来的,是渴望富裕的人之本能。

企业最有效的激励就是多劳多得,搞计件工资制、销售提成制、奖金制。创业者、就业者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创业者需要魄力、舍得下脸面,殚精竭虑。因为,他们要承担破产的风险,要低三下四去求人。

就业者也需要魄力。因为,捧的是泥饭碗,要舍得出大力流大汗,绞尽脑汁。

所以,那是一个拼魄力的阶段。王健林说 "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其实说的是这个阶段。只不过他说话的时间、地点不对,有些路径依赖。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都会说改革开放好。他们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前后比较。

改革好在哪里?尊重人性,不压制人的本能。国家发展拼人,企业发展拼人,个人发展拼命。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激励到位,穷则思变的人越来越多,魄力越来越大。

中国企业拼人的第二个阶段,应以邓小平 1992 年南方视察作为起始标志,到世纪末结束。我把这段时间定义为拼能力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初始背景是,民营企业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面临着规模化、全球化的任务和挑战。

国有企业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体制、机制、文化,与市场经济竞争要求脱节的矛盾凸显,能力不够。

跨国公司也由之前单纯的产品输入中国,转而在中国设立企业,推行本地化竞争策略。宏观层面,政府力推国企改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外国企业投资。

中国企业在那个阶段,一方面是学习、提升规模化、全球化必须具备的战略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探索提高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组织能力。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机制完善的组织热情,放在全球范围衡量,也毫不逊色。

《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第五项修炼》,也包括我在相同时期的三本拙作(《联想为什么》《中国企业批判》《企业团队修炼》),在中国企业界引起的巨大反响,都说明中国企业的拼人,进入到了拼能力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研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打造学习型组织。目的都是要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企业组织能力的上限。

而拼能力的直接成果,便是中国的民营企业,从拾遗补缺的跟班角色,登堂入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它们在拼人方面取得的文化、观念、制度、方法进步,意味着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更坚实。

经历了拼魄力、拼能力的前两个阶段之后,本世纪的前十年,中国企业进入到拼智力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拼人的智慧发挥与创造力。

回想一下那个阶段竞争环境的变化,看看今天那些创新领域的头部企业,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企业在拼人方面的持续进步与升级。

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数据、新商业模式 ...... 看上去都是技术,实际上是比拼组织的创造力。而组织创造力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智慧发挥。

互联网企业贡献了很好的管理实践。例如合伙人制度、优先股设置,例如腾讯、阿里、京东。

而另外一些新技术企业,包括新商业模式企业,同样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实践。例如华为的员工广泛持股、海尔的人单合一,我们都可以理解为知识合作社。其本质都是复制企业家精神。

连更加传统的行业,也产生了类似海底捞、胖东来这样的创新企业。他们打破了传统的管理经验,用创新的激励机制与企业文化,把人们通常会归类于体力劳动者的售货员、餐厅服务生,变成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创新工作者。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是,稍加思考,却也是一以贯之、继往开来的长期主义,始终保持着与世界同行的节奏。因此,我们有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有了一批世界级公司,中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

一切都是拼人的结果,是 " 我们生产凝聚力 "。改革取得的丰硕成果,绝非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人口红利,而是人心红利。

进入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企业的发展环境骤变,变得各种扑朔迷离。企业家看不懂的无解,看得懂的无奈。看得懂或者看不懂,14 亿人口国家的觉醒,三十多年的高歌猛进,已经是前无古人。潮涨潮落,低谷也属正常。

只要符合规律,明天仍旧会太阳升起。但无论怎样说,中国企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必须拼心气儿的阶段。因为,低谷或是逆境,唯有众志成城。而众志成城的基础,是共同的信仰与价值观,是可以毫不犹豫把后背交给伙伴的信任关系。

我们很多时候说,信心比黄金重要。其实,信任关系才是根本。没有信任,何谈信心?所以说,我们需要生产更高层面的凝聚力。

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似乎拼不动了,或者是不愿意拼了,也或者是不知道该怎样拼了。内卷是垂死挣扎,躺平是认怂服输。心气儿不足,心智大乱。信任关系没有了,企业家精神就没有了。企业家精神没有了,企业便拼无可拼。

经济学家喜欢说生产关系,那是他们的专业。而在企业家的眼里,生产关系需要解决的是信任关系。有些信任很脆弱,有些信任很挣扎,经不起来来回回的碾压。

和我一起创作了 " 我们生产凝聚力 " 的老友张华滨,前段时间去美国探亲,呆了三个月。回来之后,我们俩喝茶。张华滨这次特意去了谷歌和苹果两家公司,感慨良多。

在谷歌公司,参观之余,他还去吃了谷歌的员工餐厅。按照他的介绍,菜肴品种丰富、制作精细,餐厅环境优美。

总之,员工用餐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离开谷歌,张华滨又去了苹果公司。张华滨心细,把苹果公司总部大楼以及门口的产品专卖店仔细研究一番,结论是大师设计、材料讲究、做工精致。绝对豪华,绝对工匠精神。

张华滨没有去苹果公司的员工餐厅,他估计应该与门面一样,否则就不是苹果味道。吃了员工餐厅的谷歌,算是体验了里子。没吃员工餐厅的苹果,也是琢磨了人家的面子。好门面养眼,好餐厅养胃,目的都是为了养心。

有心气儿才有创造力,有信任才有凝聚力。发展或者衰落,拼的还是人。

信任关系不是 PUA 可以忽悠产生的,更不是说大话喊口号依靠情绪价值保持的。它是一种真实可信、共同认可的信念,道不同不相为谋;是点点滴滴、表里如一的行为积累而成的信任关系。我去过四百家以上中国企业的总部,吃过百家以上企业的员工餐厅。

偶尔,我会与企业家开玩笑说,做实证研究的,一定要吃百家饭,好活。

有一种说法,叫作去一家企业,一定要吃过它的员工餐厅。还有一种说法,叫作去过一家企业,一定要去过它的洗手间。

细节决定成败,关键是去了餐厅或者洗手间,能够发现什么。企业不是哈姆雷特,不会一百个人眼里就一百个模样。

我属于百家饭培养的,有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方法。不管是员工餐厅,还是总部大楼的洗手间,我基本上是判断两件事情:一是老板的企业家精神;二是企业怎样拼人。

有两家企业的总部给我留下独特的印象:

第一家是位于广东惠州的销售收入数百亿、市值上千亿的新能源电池企业。

他们的总部大楼很简朴,其简朴程度令人很难把一个市值千亿、一个新项目便是数百亿投资的上市公司总部,与这样一座简朴的大楼联系在一起。

我去的时候是夏天,电力供应紧张,惠州市正在实施分区域轮流限电。我到的时候,正好赶上他们总部大楼限电。按照公司规定,总部大楼的限电要先从顶层停电,优先保障大楼一层、二层用电。

原因是顶层属于高管办公楼层,一楼、二楼是客户接待与营销部门办公区域。限电是临时通知的,估计是经常停电的原因,每个老总的办公室都有好几把备用扇子。接待我的老总递给我们每人一把,然后就一边扇着扇子一边聊。

广东的酷暑难耐,幸亏他的助理从大楼一层,调剂出一间小会议室,我们两个小时的谈话才没有挥汗如雨地进行。

那是一次难忘且美好的经历。

第二家是一个消费领域的上市公司总部。大楼 18 层,三、四万平方米,专门为老板服务的部门与人占了一个楼层。而整个公司年销售收入多年徘徊在三、四十亿人民币。这就有些夸张。

我问那个老板,为什么要把总部大厦建得这么大。他给我的回答是,给未来预留空间。然后信誓旦旦说,很快他们公司就可以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市值上千亿。

滑稽的事情是,他们总部的员工餐厅办得很差。差到连公司的高管们,午餐都带头去外面的饭馆吃。很差的原因是老板弟弟的公司承包了员工餐厅,弟弟考虑的是每一口饭菜自己可以赚几分钱。

这是我见过的吃相最难看的上市公司老板。之后没几年,他的公司 ST 了,公司市值掉到三、四十亿。

"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民以食为天,一个企业,如果连员工的胃都要算计,另一边还谈未来梦想,谈以人为本、改变世界,会让人感觉遇到了骗子。

透过现象看本质,体验员工餐厅、洗手间,可以判断企业对于员工的态度,然后是举一反三判断其它。

困境挣扎的中国企业,需要重建信任关系。否则,越挣扎越困兽。信任关系的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然后是点点滴滴的践行,环境友好才有 " 我们生产凝聚力 "。

温故知新," 人活一口气 "。经历过拼魄力、拼能力、拼智力三个阶段的中国企业,已经到了拼心气儿的关键时刻。

其实,任何一个阶段,心气儿都始终是基础。" 哀莫大于心死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只不过逆境碾压,保持心气儿很艰难。有心气儿,才会有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心气儿没有了,降本增效之类的应对之策,也无非是苟延残喘。

孙中山先生说:"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们必须牢记企业发展的底层逻辑是拼人。内卷是拼命,躺平是认命,都不是走出逆境的正路。

企业发展要相信规律。规律是良好的信任关系,才会生产凝聚力。这也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正和岛

来源:https://baidu.com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5882.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页| 泰国佛牌| 符咒大全| 三僚风水| 茅山医术| 备案号:粤ICP备2023105124号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