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泰国佛牌|风水物品
张九龄,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被誉为唐朝一代名相。他的诗作流传千古,边塞诗《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成为千古绝唱。然而,在人才辈出的唐朝,张九龄在提拔人才时也面临着诸多选择。王维与孟浩然,两位同样名满天下的才子,却遭遇了张九龄截然不同的对待。
王维,开元九年(721年)状元及第,自幼天赋异禀,不仅诗文出众,还工于书画、精通音律。他的才华在京城迅速传播,成为炙手可热的宠儿。王维的情商极高,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一点在他给张九龄的自荐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中,他既拍了张九龄的马屁,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满腹才华、渴求提拔的想法,让张九龄倍感舒服。因此,在张九龄拜相后,王维很快便得到了他的举荐,升任右拾遗,后来还调任监察御史,仕途一片光明。
相比之下,孟浩然的遭遇则显得颇为坎坷。孟浩然出身于襄阳一个有些薄产的书香之家,自幼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文学天赋。然而,他性格较为清高孤傲,对科举考试并不热衷,一生只参加了一次科举,还是在39岁那年。不幸的是,他并未考中进士,这对他的名声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孟浩然才华横溢,连李白都对他崇拜有加,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
张九龄对孟浩然其实颇为欣赏,这一点从他在荆州时招孟浩然入幕府便可看出。然而,张九龄并未像举荐王维那样大力提拔孟浩然,这其中的原因颇为复杂。
首先,孟浩然过于迷信举荐制度,而没有靠自己的能力考中进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张九龄对他的看法。在唐朝,科举考试是衡量一个人才华的重要标准。虽然考试不能检验人的全部能力,但至少可以检验一部分。孟浩然科举落榜,无疑给他的仕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孟浩然性格过于清高孤傲,不愿屈从于人。他在张九龄幕府待了不到一年便辞别还家,这种态度让张九龄对他的忠诚度产生了怀疑。而王维则不同,他随遇而安,既能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又能在山水间悠然自得。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中更加受欢迎。
再者,孟浩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也让他失去了张九龄的信任。例如,他曾拜访时任宰相的张说,恰好碰到玄宗来访。孟浩然吓得双腿发软,直接躲到床底下去了。虽然玄宗并未责怪于他,还叫他作首诗来听听,但他却敢在皇帝面前发牢骚,作了一首《岁暮归南山》。这种态度无疑让玄宗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也间接影响了张九龄对他的看法。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可能与张九龄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张九龄虽然贵为宰相,但并非一手遮天。他提拔人才时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官员之间的派系关系等。因此,在提拔王维和孟浩然时,他可能也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
张九龄之所以推荐王维而抛弃孟浩然,并非单纯因为个人喜好或偏见。而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包括两人的才华、性格、科举成绩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等。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人才选拔的艰难与不易。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