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泰国佛牌|风水物品
历史素材|将“盛唐”拖入漩涡的一次动乱,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但是,从诗圣杜甫的文字中,我们却也能感受到唐朝的另一种面貌。比如“国破山河在”,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杜甫诗中的“唐朝”,貌似还蛮凄惨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跟我们今天所讲的“安史之乱”有关~且听欧阳君“娓娓道来”吧~~~
L
渐渐腐化的唐玄宗
L
唐玄宗李隆基25岁那一年就与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铲除了政敌。27岁那一年,李隆基在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李隆基又做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其中包括赐死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皇位来之不易,所以 ,在位前期的李隆基相当励精图治。他工作很勤奋,做事也很讲方法,还任用了许多贤能的人才。于是,唐朝的国力,就在李隆基的手上到达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然而,到了后期,李隆基慢慢地就“飘”了。“家大业大”的他,花起钱来再也不“扭扭捏捏”了。李隆基不光自己纵情声色,还纵容自己宠幸的杨贵妃任意挥霍。据说,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七百人,杨贵妃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钱也达上百万。总之就是,李隆基和他身边的人,都过着极其“糜烂”的生活。而李隆基重用的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
L
多方矛盾的集中爆发
L
然而,此时的唐朝真的有这么“健壮”吗?
并不是。
这时候的唐朝,表面上看,结实强壮。事实上,却是多重矛盾盘根错节。
首先,李隆基重用的宰相,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天下成败。有了他,天底下的贤才基本都不可能进到朝廷担当重任。
另外,此时的唐朝,民族问题也十分尖锐。生活在北部的胡人和生活在南部的汉人常常发生冲突。为了平息边疆的民族矛盾,李隆基采取了李林甫所提出的“以夷制夷”的策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朝廷出面,去拉拢胡人中的上层分子,许以高官厚禄。这样,他们就会为朝廷卖命,把边境管理好。
于是,边境各大军区开始大规模地提拔任用胡人。这一政策也确实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胡人将领,比如说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但是,这个政策也培养出了一个“混世魔王”,他的名字就叫——安禄山。
L
安禄山造反
L
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十分“不对付”。安禄山拥兵边陲,手下骁勇善战。唐玄宗李隆基既忌惮他,又宠信他。这让杨国忠很忌恨。两人交恶,久而久之,早就想造反的安禄山决定不忍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六日,安禄山直接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唐朝的百姓和士兵也是太久没打仗了,所以一开始安禄山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势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直到这个时候,昏庸老迈的唐玄宗还坚决相信安禄山不会造反。
叛军是有备而来,而唐军是仓促应战。所以,不难想象,唐军根本无法抵挡住叛军的攻势。很快,安禄山的军队就攻进了东都洛阳。还好唐军新上任的元帅哥舒翰死死地守住了潼关,叛军才没法直取唐朝的都城长安。
本来,哥舒翰觉得,安禄山大军远道而来,经不起消耗,一定是想速战速决。那我们就坚守不出,活活地把安禄山拖死。其实,哥舒翰的这个策略挺好的,正中安禄山的要害。但是,唐玄宗不同意。他听信谗言,失去了耐心,认为一定要赶紧出兵打击安禄山。君命不可违,没办法,哥舒翰只好出兵,这一下正中安禄山的圈套,结局是显然的:唐军大败!
L
长安失守
L
潼关这一要害被安禄山攻破,那长安失守基本上就是必然的结果了。叛军尚未攻破长安时,唐玄宗就带着皇子皇孙、公主妃子,还有他最宠爱的杨贵妃开始逃亡了。
当他们逃到马嵬坡的时候,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把杨国忠和杨贵妃都杀了。
接着,太子李亨直接在灵武自行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很愤怒,但也无可奈何。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占领了长安。
L拉锯战L
长安失守之后,唐军与叛军之间,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拉锯战,“安史之乱”的下半场开始了。
以“长安失守”为分界线,上半场,安禄山基本上是大获全胜的。唐军被打得毫无尊严,皇帝都跑路了。
然而,进入下半场后,安禄山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下半场开局之后,双方先是在睢阳干了一仗,史称“睢阳之战”(757年一月至十月)。在睢阳之战中,唐军以区区几千人,歼灭了12万的叛军,还把睢阳守了整整10个月,为唐朝的其他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整顿时间。不得不说,睢阳之战中的唐军创造了一个奇迹,直接把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打懵了。
睢阳坚守了10个月之后,整个唐朝算是彻底缓过劲儿来了。郭子仪率队先是收复了西京长安,接着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整个战争的局势,彻底扭转。唐朝的天下,从此得以保全。
与此同时,叛军的内部也发生了剧烈的内乱。安庆绪为了夺位,设计杀害了自己的老爹安禄山,然后自立为帝。史思明一看大哥安禄山都挂了,难道自己要尊安庆绪这个“毛头小子”为帝嘛?他的心里也想着自己称帝。
东西二京被唐军收回之后,安庆绪带着残军逃回了河北邺城。
在邺城,唐军和叛军又打了起来。安庆绪和史思明也发生了“火拼”。这时候,叛军已是“强弩之末”,没什么实力再与唐军抗衡了。安庆绪死于史思明之手,史思明后来又死于自己的儿子史朝义之手。公元763年的春天,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便彻底结束了。
L尾声L
安史之乱结束了,但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却一直存在。
唐朝虽然保住了自己的天下,但是却再也无法回到“盛唐”了。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混乱令广大的人民流离失所,这在杜甫的诗中有集中的体现。
另外,由于战争,劳动力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严重不足。同时,战争又是极其“烧钱”的,这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这样一来,阶级压迫便更加深重了。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所有的这些,都为唐朝的最终灭亡做足了铺垫。
L欧阳
君有话说
L
欧阳君认为,安史之乱本应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唐玄宗李隆基没有懈怠,如果朝廷的大臣们能够居安思危,如果君臣上下不把这么多的“特权”交给安禄山。那么,安史之乱可能就不会发生。
然而,历史是不能“假如”的。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一次“重创”,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身处高位的当权者,更应时刻保持清醒,因为一旦懈怠,外来的侵略就可能“趁虚而入”。
和平与富强,需要我们共同去造就。
L
小纸条讨论室
L
好了,各位,今天的历史素材就先讲到这里。看完这期的“历史素材”后,你是否深有感触?如果你是当时的李隆基,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安史之乱”的发生?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又是否能为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价值……一起来评论区聊聊吧!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4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