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佛牌 » 正文

开国元帅刘伯承:忍痛剜腐“72刀”,炼就钢铁“军神”

43 人参与  2024年12月21日 10:00  分类 : 泰国佛牌  评论
开国元帅刘伯承:忍痛剜腐“72刀”,炼就钢铁“军神”

前言

“一条龙下凡”,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如此评价素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

刘伯承,他是中国军事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儒将”,也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青年时期,怀有远大抱负的刘伯承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他的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很快使他在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人们口中的“川中名将”。

长征时期,一向从容不迫的刘伯承在巧渡金沙江等多个战役中彰显军事奇才。

抗战时期,享有“转战千里、威震幽燕”威名的刘伯承建立晋冀鲁豫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他与邓小平一同率领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新中国的建立创下不朽功勋。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用兵如神、屡战屡胜的“军神”,在一生戎马生涯曾九次负伤,“军神”的称号便源于1916年他的一次战斗负伤,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年少毅然投笔从戎

1892年,刘伯承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泥脚文人”,一生想要通过科举走向仕途,但是囿于底层身份,始终无法实现通往仕途的理想,于是他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刘伯承5岁时,这年夏天有一名为任贤书的老头来到张家坝行乞,他自称自己出身低贱,多次科考不第,被迫四处流浪。

刘父眼看此人谈吐不俗、出口成章,与自己颇有些“同病相怜”,于是便邀请他到私塾讲学,后刘伯承被送至私塾上课。

与绝大部分男孩子一样,刘伯承从小贪玩好乐,进了私塾也没有收敛。

当时望子成龙心切的刘父希望任贤书可以帮忙多加管教,但是任贤书却认为,贪玩好动乃是孩子的天性,不应违背天性,而是应该多加引导。

后来在文武兼备的任贤书的教导下,刘伯承一边苦读经文,另一边勤学武术,这为其成为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911年,武昌街头传来阵阵枪响,辛亥革命一触即发。

从小出生农村的刘伯承深知国家正处危难之际,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满怀救国救民抱负的刘伯承决定投笔从戎,以学生军的身份参加辛亥革命,毅然决然地踏上从军之路。

1912年,满怀壮志的刘伯承顺利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创办的将校学堂,在校期间他因学习成绩优异、举止行为端正、不沾任何恶习而闻名全校,备受全校师生称赞。

同年年底,他凭借各科全优的成绩提前毕业,后进入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任职。

由于聪明睿智、骁勇善战,刘伯承很快便在军中脱颖而出,一路升职至团长,成为家喻户晓的“川中名将”。

1915年12月1日,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执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不顾人民反对复辟“帝制”。

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反袁称帝的高潮,各省革命人士纷纷声讨袁世凯的做法,云南等多个省份决定起兵讨伐袁世凯,这时孙中山先生决定派刘伯承等人回四川组织士兵起义。

12月中旬,刘伯承等一行人乘坐船只逆流而上返回四川,与涪州(今涪陵)警备队长杨长烈联手发动起义,很快队伍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壮大至3000多人,后被命名为“川东起义军”,由足智多谋的刘伯承担任指挥工作。

由于作战勇猛,屡立功绩,不久后刘伯承就被提升为连长,就这样,刘伯承从一个眼戴老式眼镜的一介儒生,一步步地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用兵如神的一位儒帅,但后来队伍在袁军的穷追猛打下逐渐分散,刘伯承只能暂时回家避难。

归家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决定再次投身于革命洪流,毅然决然地加入护国斗争之中。

1916年2月,精准判断敌情之后,刘伯承决定带领起义军攻打长寿县。

此地位于长江北岸,乃是至关重要的水陆通道,顺利攻下长寿县便能够中断长江两岸交通,从而阻止北洋军继续西上。

结合该县易守难攻的特点,深谋远虑的刘伯承决定先争取获得城内警备队的支持,后与城内起义的警备队里应外合,一同拿下长寿县。

1916年3月上旬,刘伯承率领队伍一路北上抵达长寿县城,但出乎意料的是,城内警备队临时倒戈。

在城内反动派的激烈反扑下,刘伯承所率领的起义军不仅无法按照原定计划顺利拿下长寿县城,还遭遇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无数士兵血染城门。

面对变幻莫测的战场形势,刘伯承当机立断,二话不说便调整了作战策略,决定转向与长寿县各方面条件差不多,但敌军军力比较薄弱的丰都县。

二、谋篇布局拿下丰都

抵达丰都附近之后,刘伯承没有第一时间发起冲锋号角,而是率领部队转移至距离丰都县城15公里的马垭口扎营,准备寻找合适时机一举攻下丰都县城。

为了摸清城内敌情,刘伯承派康云城潜入城内侦察敌情,利用与城内同事一同教书的交情,康云城很快便摸清敌军在丰都县城大约保留一个团的兵力,另外还有大量敌军正马不停蹄西上,准备赶往丰都县城支援城内守军。

不料,回到军营之后,歼敌心切的康云城没有如实告知刘伯承城内敌情,生怕刘伯承知晓城内敌情后会动摇攻下丰都的决心,于是便谎称敌军在城内仅部署一营兵力。

此时深信部下的刘伯承没有怀疑情报信息是否属实,进行一番比对之后,他认为现在攻城对起义军来讲是有利的,当即决定及时抓住机会攻城。

尽管刘伯承得知丰都内的守军人数并不多,但是考虑到守军在丰都构筑护城河等一系列防御工事,且守军拥有更多、更先进的军事装备,起义军与守军正面交锋的胜算不大,这使得刘伯承不得不思考如何实现以少胜多。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刘伯承心生一计,决定利用丰都被称为“鬼城”的特点,先在夜里派出一些士兵趁天色黑暗潜入城内,扮成“鬼军”朝守军发起进攻,及时打开丰都城门,以便城外起义军可以顺利进入城内,到时城内城外两支部队里应外合,一定可以一举攻下丰都。

3月13日晚上,浓浓的夜色像一块黑布一样盖在丰都城上空,起义军尖兵队在夜色掩盖下,悄悄潜入丰都县城,隔天晚上剩余大队人马也悄无声息地赶到丰都县城门口。

14日夜晚,守城一营营长张辅成收到情报,得知刘伯承等一行人已经兵临城下,于是在余见龙的引导下率队出城抵御敌军,余见龙提醒张营长:“立石镇方向才是敌军的主攻方向,须主力拒之”。

张营长听从其建议,火速下令让余见龙率领部队前去埋伏起义军,准备打起义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余见龙率领部队在白沙沱一带来来回回巡逻一晚上后,后方突然传来起义军已经趁城内守军布防未遂,经新城方向朝县城发起全面进攻的消息。

得知消息之后,张辅成只能连忙带领队伍原路返回抵御敌军,但为时已晚。

战斗刚刚打响,精疲力尽、饥饿寒冷的守军无力抵抗,如过街老鼠一般朝长江方向四处逃窜。

此时起义军决定兵分两路、乘胜追击,一路继续勇往直前,追击起义军至长江江边,总计杀敌200余人,另外一路继续攻城。

随着信号弹笔直升空,康云城率先联络好的城内接应人员急忙打开小西门,接着起义军一蜂窝地涌进城内,而此时城内的守军还沉醉在睡梦中,全然不知城内的形势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闻起义军攻入城内之后,睡得正酣的守军晕头转向,一时无法判断其起义军的人数,唯知惊惶奔走,边打边撤出丰都县城。

炮火轰鸣,硝烟弥漫,士气大增的起义军一个个奋不顾身地冲向守军,守军的嚣张气焰顿然无存,不久后起义军顺利控制丰都县衙,并且占据城内制高点,成功攻占整个丰都城。

三、丰都一战痛失右眼

17日下午,被起义军切断西上路线之后,仍不死心的敌军重新组织力量,增派大量兵力向城内起义军发起包围反扑,于丰都县城东北方向破门而入。

与此同时,起义军和敌军激烈交火,整座丰都城战火弥漫,炮声四起。

作为主要指挥人员的刘伯承奋勇当先,亲临前线指导起义军与敌军拼杀,同时率领部分人员掩护城内百姓撤退。

这时,正在城门附近与敌军激烈交火的刘伯承发现有子弹像闪电一样擦过头顶,接着刘伯承眼前一黑,瞬间晕倒在地,鲜血染红脸颊。

原来,刚刚有一颗子弹击中刘伯承右侧太阳穴,直接穿破他的右眼眶,他当即失去知觉晕了过去。

周围士兵看到刘伯承轰然倒地,急忙将他抬至城墙进行救治,不料士兵刚到城墙时,一颗炮弹恰好击中城墙,整面城墙化为一片废墟,而身受重伤的刘伯承和部分士兵全被掩埋在废墟下。

当刘伯承逐渐恢复意识时,发现自己躺在乱尸之中,周围环境已经一片狼藉。他意识到自己身体无法动弹之后,无奈地再次闭上双眼。

随着夕阳缓缓沉落,夜晚悄无声息地来临,整座城市像浸在墨水里面一样伸手不见五指,四周安静得连一根针掉下去的声音都可以听到。

后来几位寻找刘伯承的起义军在一堆砖石下面找到面目全非的刘伯承,接着立刻将刘伯承固定在担架上,冒着枪林弹雨将他转移至丰都邮局休息并进行简单救治。

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失去总指挥的起义军逐渐失利,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暂时先撤出丰都。

蜂拥进城之后,丧心病狂的敌军放火焚烧房屋,导致丰都县城大量房屋被毁,无数居民无家可归,被迫流离失所。

紧要关头,几个起义军冲进火海,将意识不清的刘伯承装进箩筐,用一床湿棉被将刘伯承裹住,夹杂在难民中将刘伯承带离丰都城。

当刘伯承顺利被救出时,听闻刘伯承身受重伤的起义军副总张阳春马不停蹄地带着医生赶往邮局,然而等他们赶到时,邮局已经被火海吞没,早已不见刘伯承的身影。

看到眼前的情景,张阳春内心一紧,瞬间泪流满面,后来以为刘伯承已经牺牲的张阳春等人专门在丰都县城西门立了一块写有“护国英豪刘伯承之墓”的墓碑,以此纪念为革命付出鲜血的“名将”。

原本这时刚刚被救出的刘伯承应该抓紧时间接受治疗,但是经过丰都一战之后,北洋军阀在各地张贴悬赏公告,想要活捉刘伯承,加上当时各地战火弥漫、缺医少药,所以刘伯承不得不先藏匿起来,躲避北洋军阀的追捕。

等到北洋军阀逐渐放松对护国将士的追捕后,刘伯承几经辗转来到重庆友人家中,但是这时他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子弹穿过眼球的疼痛可想而知,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后,即使治疗后痊愈,也必定会留下终身残疾,因此有一些好心人主动劝说刘伯承放弃军旅生涯,但是刘伯承坚定不移地回应称:“道路既已择定,当百折而不回。”

由于受伤后没有立即接受治疗,刘伯承的伤口不断恶化,眼眶内已经生出腐肉,一旦没有尽快接受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

经过多方打听之后,刘伯承好不容易在重庆临江门找到一家由德国前军医开设的诊所。

这位名为沃大夫的医生曾经在一战期间为受伤德军治疗,从医经验丰富,医术尤为精湛,但是这位医生也很有自己的个性,非常鄙视伤者因疼痛而大喊大叫,甚至会在救治期间对喊叫的伤者冷嘲热讽,这让不少伤者感到没面子。

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沃大夫断定刘伯承的伤情已经十分严重,因为伤口刚好处于眼眶,此处遍布神经血管,一旦手术稍有差池,很有可能会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这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有些拿不定主意。

慎重思考之后,沃大夫提出一个较为稳妥的手术方案,即先去除腐肉,接着进行全身麻醉,同时做好输血、输氧等急救准备,等到整个伤口彻底痊愈之后,再将假眼安装上去。

手术前一天下午,沃大夫前来病房查看刘伯承的伤情,此时刘伯承突然问沃大夫:“打了麻醉药,以后对大脑神经功能是否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见过无数病人的沃大夫听到这个问题后微微发愣,没有立刻接话,眼看着沃大夫沉默不语,刘伯承内心已经了然,面色越发冷峻。

经过沉思之后,刘伯承缓缓望向沃大夫,诚恳地提出:“我以后还要工作,这次手术就不用麻醉了!”

听到刘伯承的话,这位经验丰富的德国医生突然瞪大眼睛,急忙边摆手边说:“不麻醉?简直是异想天开!这种手术我是不敢做的。”

对于沃大夫来讲,在不全身麻醉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刘伯承所需要承受的疼痛是难以想象的,一旦出现什么意外,这相当于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所以他说什么也不肯同意刘伯承的要求。

但是,担心麻醉会影响大脑神经的刘伯承仍不死心,再次恳求沃大夫不用麻醉帮自己做手术,反复承诺不管手术出现什么问题,都不会要求沃大夫承担任何责任。

“即使我敢做,你也受不了!”不肯冒险的沃大夫再一次坚定不移地拒绝刘伯承的请求,心想眼前的病人真的是在无理取闹,这种棘手的做法自己怎么可能会接受。

在两人来回拉锯时,刘伯承的三弟刘叔禹正好来病房看望他。

看到三弟之后,刘伯承像是看到救兵一样,急忙说:“三弟你来得正好,你记住,这次沃大夫帮我动手术,是我自己主动坚持不使用任何麻醉药物的,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全部都由我自己负责,和大夫没有一丁点关系,”刘叔禹没有说话,只是一愣一愣地点了点头。

眼看病人如此坚持,沃大夫思索一番之后做出让步,提出可以局部麻醉,但是固执的刘伯承仍旧坚持不用任何麻醉药物。

无奈之下,沃大夫只能让刘伯承再考虑考虑,即将走出病房时,沃大夫突然转头喊刘叔禹与自己出来一趟。

等到刘叔禹回到病房时,心急如焚的刘伯承迅速问:“沃大夫怎么说?”

刘叔禹没有正面回答刘伯承的问题,而是近乎恳求地说:“你就听大夫劝吧!”

结果话还没有说完时,刘伯承便打断了他,说:“你想过没有,如果麻醉导致我神经受损,失去思考能力,成为一个无法报效国家的废人,那这样我继续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说着说着刘伯承的语速越来越快,脸上急得开始出汗。

看到大哥宁愿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也不愿意放弃革命,刘叔禹内心心疼不已,问:“你真的能承受住吗?”

“长痛不如短痛!你再去跟大夫好好说说,请求他做手术时不要用麻药,否则我只能前往其他地方治疗,”刘伯承再次毫不犹豫地说。

刘叔禹深知大哥秉性,知道他一旦下了决心,多少匹马都拉不回来,于是决定再去找沃大夫商量商量。

手术前,沃大夫再次说:“我做过上千例这样的手术,但是不用麻醉还是第一次,”可见沃大夫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刘伯承却说:“那就请你在我这个中国人身上做一次试验吧!”,接着他头也不回地走进手术室。

此时沃大夫已经彻底被刘伯承的决心打动了,开始拿起手术刀给他动手术,当手术刀划开眼部皮肤时,刘伯承身子猛地一颤,脸上的痛感十分剧烈,握住床单的手已经暴起青筋。

察觉到刘伯承的变化后,内心有些忐忑的沃大夫问:“可以吗!”而刘伯承强忍疼痛微笑地说:“继续吧!”

接着全神贯注的沃大夫开始手术,他全程眉头紧皱,生怕有一丁点闪失。

看着眼前隐忍的年轻人,沃大夫忍不住地说:“如果太疼便叫出来吧,这样可能会好些,”但是刘伯承仍然选择咬紧牙关,双手死死地抓着手术台,汗水夹杂着血水流满整个身体。

经过数小时的手术后,沃大夫顺利帮刘伯承摘掉糜烂的眼球,此时沃大夫已经彻底被这个年轻人折服,内心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沃大夫说:“刘先生,我真担心你会晕死过去!”

此时几近虚脱的刘伯承仍然强忍疼痛,面带微笑地说:“怎么会呢,我一直在数你下了多少刀呢?”

沃大夫惊讶不已,问:“是吗?多少刀?”

刘伯承从容不迫地说:“72刀。”

听完这句话后,沃大夫大惊失色,不由自主地拔高音量说:“上帝啊!您哪里是人,分明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结语

经过数月的治疗后,刘伯承的眼伤彻底痊愈,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失去一只眼,因此他也被人们称为“独眼将军”。

后来刘伯承和沃大夫成为了好朋友,临走时他告诉沃大夫自己的真实身份,随后便坚定不移地再次踏上革命征程。

刘伯承的大无畏英雄气魄彻底征服了这位极具个性的德国医生,后来一有机会,沃大夫便会向对方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段毕生难忘的经历,还以斩钉截铁的口吻将刘伯承称为“军神”。

“铁骨钢筋铸军魂,英雄气概泣鬼神,”自此之后,刘伯承“军神”的威名誉满天下,成为备受无数中国人民敬仰的“开国元帅”。

来源:https://gongdigou.com.cn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4276.html

<< 上一篇 下一篇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首页| 泰国佛牌| 符咒大全| 三僚风水| 茅山医术| 备案号:粤ICP备2023105124号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