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咒|泰国佛牌|风水物品
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始终是个“不解之谜”。
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典籍的记载,战国七雄个个有数十万军队,民风剽悍的楚国,更拥有“带甲百万”。因此,秦统一六国期间,便打过多次几十万规模的战争。如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国四十余万人。
但同样是乱世,汉末三国时期的交锋,投入十万以上军队的战争,少之又少。偌大一个蜀汉政权,全国总人口加一起,也只有94万,甚至不如楚国的军队多。
那么,史书中关于战国军队几十万的规模,到底靠不靠谱呢?
全民皆兵的战国
虽说“春秋”与“战国”常被放在一起说,但它们既然被分开来称呼,必然是有道理的。单从征兵制上看,便有很大出入。
春秋时期的兵制,仍保留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即征兵对象主要是贵族。
在夏商周时期,凡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从军入伍。所以春秋时期的军队,规模并不算太大。
一般来说,能成功组建起“三军”,便已经能称得上大国了。一个军大概为一万人,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霸主国家,其军队规模也不过三万左右,至晋国称霸时,其军队规模也没有超过六个军。
但在战国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接替,并开始朝封建社会过渡。此时,各国为了争霸,都纷纷采取
“全民皆兵”
的办法。为此,他们一面强制要求符合条件(年龄一般在15—60岁)的男子服兵役,一面又许以重利,甚至连贵族身份都能给出。
于是乎,战国人人皆可为兵。他们
“闲时务农,战时为兵”
,虽然是平民,但同样是军队中的一份子。所以,战国七雄才能个个都拿出几十万的带甲部队。而楚国坐拥百万雄兵,也是指楚国有资格参军的人,勉强可达百万。
后勤与虚报数字
当然,这个数字也是“掺水”的。
虽说楚国号称百万雄兵,但真正能成为军队中坚的,恐怕也没有多少。因为其中一部分的士兵,并不直接参与正面战斗。他们有的会负责后勤、做饭、种地等杂活,有的会负责运输粮草。
尤其是运输,更是古代战争中的一道难题。据《三国志·邓艾传》记载:
“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
到了三国时期,光是用来运输的军队,其数量便要占据全军总数量的一半,更别提科技更为落后的战国了。可以说,战国时期能直接参与正面战斗的人数,不到大军总数的一半。
除此之外,古代战争中还经常出现虚报人数的现象,虽然还达不到
“以一为十”
的夸张地步,但起码也会凑个整数。换言之,楚国的百万雄兵中,真正有战斗力的,能达到一二十万就很不错了。
然而,就是这一二十万,也是蜀国的极限了。为什么到了三国时代,十万以上规模的战争,便很少见了呢?
三国人口的缩减
按《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可以看到,蜀国灭亡时,仅有94万人口,全国军队加一起,也不过10万。显而易见,蜀国不可能一次性把这10万军队投入到战场中。与之相比,东吴有200万左右人口,曹魏最多,有四五百万,可即便如此,他们也很少拿出几十万规模的军队。
一方面,三国时期并非是“全民皆兵”。虽说曹魏也有屯田兵,但仍有很多平民恢复了生产模式,得以在北方安居乐业。另一方面,三国时期的总人口加一起,甚至只有一千万不到。而根据历史学家杨宽的考证,战国时期的人口还有2000余万。
虽说一个是战争之后,一个巅峰时期,但三国时期频发的战争与瘟疫,才是造成人口锐减的决定因素。自东汉中期,全国总人口还有五千余万,但桓、灵二帝在位期间,便开始流行各种疫病、灾祸。
由于当时的卫生条件落后,所以到了汉末乱世,频繁出现的战争,又再次促使了疫病、灾祸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决的恶性循环。所以,当时的人口总数才会迅速减少。
在此情形之下,自然不会见到几十万规模的战争了。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
本文链接:https://gongdigou.com.cn/news/2850.html